
恒信策略
南沙海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,约300平方米的露天平台上,绿叶蔬菜青翠欲滴,各类瓜果长势喜人。在家长陪伴下,孩子们正观察无土栽培的幼苗,此间,一幅都市田园画卷落笔铺展。

这是南沙区委组织部探索“暖南发展合伙人”的首个项目——港湾街海湾社区“天空农场”。从最初2家机构参与的空间共享模式,到如今涵盖企业商户、社会组织、居民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共治生态,海湾社区用一年时间探索出“党建引领、多元协同、精准服务、持续造血”的社区治理新路径。截至目前,该社区已发展暖南发展合伙人13家,累计开展特色活动100余场,服务居民超2万人次,完成从“试点”到“样板”的蝶变。
“我们一直在考虑,活动经费减少,怎样才能保证社区的服务供给?在组织部的‘课题’下,我们开展外出学习调研,摸索出暖南发展合伙人的思路,合伙人的公益活动、为社区慈善基金带来的捐赠、社团自身的内生动力,都能很好补上公共服务的空缺,暖南发展合伙人的推动既及时,更具前瞻性!”港湾街道海湾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陈健辉表示。
空间再造
从闲置“负担”到“造血”引擎

“以前这里是个闲置天台,现在成了孩子们最爱来的地方。”海湾社区工作人员回忆道。
2024年7月,天空农场作为社区首个低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,现已发展成为集蔬果种植、无土栽培、自然教育、亲子手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。

据了解,居民以低于市场价30%的价格享受服务,项目收益的15%反哺社区慈善基金。一年来,天空农场累计开展公共服务90余场,服务居民约3500人次,低偿课程收入回捐社区慈善基金约1.9万元。
创新行动仍在延展。社区今年为“天空农场”项目引入“农场主理人”概念,社区每半年招募4个家庭担任“农场主理人”,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参与规划运营。主理人可获得专业农技指导,分享80%种植收成,同时需每月在社区完成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。
社区“农场主理人”项目不仅缓解了社区治理的压力,更探索出“居民深度参与—社区减负增效—邻里关系升温”的共治新路径,让居民实现了从“服务对象”的单一身份到“服务对象+治理主人”这一双重身份的升级,进一步延伸了社区治理主体的外延,居民群众、企业商户、社会组织、专业人才等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“合伙共生”。
运营实施以来,居民自发慢慢形成了一个热爱自然种植的社群团体,社区人气比以前提升了很多,不只一老一小,现在青年群体对于参加社区活动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。

这种“以空间换资源”的思路,在社区其他场所也得到了巧妙运用。在党群服务中心的舞蹈室,工作日的白天,这里是社区舞蹈队、民乐队的排练场地;到了晚上和周末,变身暖南发展合伙人的培训课堂。“通过分时共享,我们实现了‘一室多用’,既满足了居民需求,又为合伙人提供了阵地。”
参加合伙人项目的居民之间互动逐渐增多,促进“社团”式交往日趋成形。“组织读书会”的居民从合伙人项目相识到志同道合恒信策略,居民段阿姨对此赞不绝口:“孩子在这不仅学到了知识,还交到了朋友。家门口就有这样的活动,我们很放心。”

需求对接
从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
如果说,天空农场展现了社区的空间活化智慧,那么爬宠空间、亲子早教、萌娃财商和银龄课堂等项目,便是社区在服务精准化上的深耕。
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爬宠空间里,孩子们正围着一只豹纹守宫好奇提问;隔壁活动室内,妈妈们带着宝宝在亲子早教课堂上互动游戏;而在另一侧的银龄课堂中,老人们正专注地制作艾草香囊……

“我们通过‘三张清单’工作法,系统梳理资源与需求,精准对接合伙人服务。”陈健辉说,社区与阿南自然坊合作打造的爬宠空间,采用“公益+低偿+市场”模式,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自然,还将部分收入捐赠至社区慈善基金。
阿南自然坊的老师表示:“比起枯燥的文字内容,孩子们更容易记住乌龟有24个甲片。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知识,可以在观察和触摸中,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鲜活存在。”
萌娃财商低偿项目由专业导师带领孩子体验理财生活,启蒙财商,从第一期8个学员到第三期20个学员,口碑影响力越来越好。

亲子早教项目则聚焦婴幼儿,通过“招募亲子家庭+赋能社区妈妈”模式,开展系统早教服务。首期课程服务60对家庭,获得居民一致好评。银龄公益课堂以“海湾老友记”为主题,联合多家合伙人开展手工、心理、文化课程,服务老人超2000人次。
精准对接的服务模式,让社区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小确幸”。

向海而兴
党建共建联动生态文化实践
凭借港湾街道山海相映的地理位置,海湾社区充分发挥“亲海”优势,为解决居民对海洋文化认知不足的困境,通过党建共建机制,联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、广州海洋实验室等单位,推出“湾韵蓝脉·海陆共生”双驱赋能项目,让海洋科普“游”进社区。
“我们通过‘档案活化+生态实践’双轨模式,让海洋文化‘活’起来。”陈健辉介绍,社区开设“湾脉档案”文化讲座,由南海海域海岛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讲,覆盖200余名居民;同时开展“蓝碳家园”实践课程,孩子们用黏土、彩砂构建“鲸豚微缩家园”,在手工中理解海洋生态。

项目同时联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孵化“海湾小卫士”青少年志愿队,定期开展海滩清洁活动,有望通过科研赋能,构建“科研机构+社区+家庭”的海洋保护闭环。
值得一提的是,借鉴“天空农场”经验,建设特色“海湾生态角”作为生物展示与文化传播阵地,并设计专属社区海洋文化LOGO,为项目赋予具象化标识。通过展出《小小海草大能量》等手绘生态长卷,搭配贝壳风铃、渔网编织等非遗技艺展示,生动科普海湾生态系统,有效强化海湾特色文化符号。

图南共生
从“单个试点”到“一居一特色”
在陈健辉看来,“治理不是独角戏,而是大合唱。当每个居民都成为‘合伙人’,社区就能绽放无限活力”。
一年来,海湾社区以暖南发展合伙人机制为抓手,成功激活基层治理的“一池春水”。从天空农场到爬宠空间,从亲子早教到海洋科普,从银龄课堂到生态实践,社区不仅实现了空间活化、服务精准、文化融合,更构建“党建引领、多元参与、共建共治”的治理新格局。

放眼港湾街道,“暖南发展合伙人”的创新实践正遍地开花:南北台社区依托“彩虹村”IP开发文创产品;芦湾村引入本村人创立的咖啡品牌,共同孵化“幸福咖啡馆”项目;鹿颈村携手永春拳传承人……各村居通过精准对接需求,交出“一居一特色”的治理答卷。

目前,港湾街道共34家合伙人正式备案,开展活动400余场次,惠及居民超10万人次。
港湾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现在南沙接续提出‘图南共生’街区建设,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暖南发展合伙人机制,从简单‘合伙’到综合‘共生’,推动更多村居形成特色治理模式,建设‘空间更美、服务更优、暖意更足’的图南共生街区,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街道高质量发展。”
党建引领基层治理、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开新局。以“暖南发展合伙人”机制为抓手,南沙正加快构建“社区—居民—企业商户—社会组织—专业人才”等各类主体深度融合的社区生命共同体。
南方+记者 吴冠霖
通讯员 南组宣 港湾街宣恒信策略
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